欧美日韩一本的免费,性色在线视频精品,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欧美高清免费精品国产自

首頁  >  新聞發(fā)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風采 > 正文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帶著親情來扶貧 帶著鄉(xiāng)親增創(chuàng)收
——記中國電信福建公司駐村第一書記葉茂禎

文章來源: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  發(fā)布時間:2020-08-10

午后的暴雨消散,夕陽金光絢爛,層層疊疊的山峰下,浸過水的芋葉好像涂了一層油,千畝水稻田一片綠意盎然;一面白墻上刻錄著古代制瓷的工藝流程,“中式復古水車”生動挺拔,別有一番古韻;溪邊白鵝游弋,青山掩映下新居如畫……浦城縣水北街鎮(zhèn)黃碧村,宛如現(xiàn)代版的世外桃源。

看著眼前的“美麗景象”,很難聯(lián)想到脫貧前,這里絕大部分房屋為土坯房,破爛不堪、陰暗潮濕,旱廁、豬圈、牛圈分布在村民住房之間,全村只有一座水沖式的公共廁所,還經常被堵了、沖不出水來;村內雜草叢生,“雨天水、泥路,晴天揚灰路”,除了公共主道有硬化外,沒有一截水泥路……

車剛停在村里的停車場里,一位皮膚黝黑、神情樸素的中年男子便匆忙走向前來,干練地作自我介紹:“大家好,歡迎來到黃碧村,我是中國電信福建公司的葉茂禎,現(xiàn)在黃碧村擔任第一書記……”

他胸前別著的黨徽熠熠生輝,握起手來堅定有力,給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農民企業(yè)家,談起扶貧項目來滔滔不絕,“我們這兒種的大米,是生態(tài)種植的有機稻米,能讓你聞到兒時的米香味;我們這兒還是大口窯遺址,我認為我們的瓷器比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更美,青中透著白、白中泛著青,溫潤通透像玉一樣,‘光如鏡、溫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我對瓷器產業(yè)發(fā)展很有信心……”

如今,葉茂禎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不時會有人停下來,聊幾句家長里短,誰家種的菜和果子熟了,也都要請他去坐坐、嘗嘗。這已是葉茂禎駐村扶貧的第三年了,他說:“鄉(xiāng)親待我如親人,如果給我機會,我還想再干三年,把村里產業(yè),特別是青白瓷產業(yè)做大、做強,目前在中國、以青白瓷出名的城市還沒有,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把浦城建設成為‘中國的青白瓷之鄉(xiāng)’”。

情:帶著“親情”來扶貧,“鄉(xiāng)親們都是我‘親戚’”

“你們先坐會兒,親戚有事,我先過去看一看。”葉茂禎所說的“親戚”,是貧困戶張幫興。張幫興70多歲了,患有糖尿病,家里子女都不在村里,這一天他剛好要去縣城拿藥,結果一直沒聯(lián)系到車,于是向葉茂禎求助。

扶貧路上,葉茂禎帶著一份“親情”,結緣了很多“親戚”。

村里的一家小賣鋪,店內陳列簡單,打掃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一位雙腿截肢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看見葉茂禎領著我們進來,很是熱情地招呼大家坐下。

老人名叫項協(xié)根,是村里的低保戶對象,他飽含熱淚地訴說道:“我孩子不在身邊,葉書記三天兩頭經常過來看我們老兩口。我這身子骨也干不了活,里里外外都是葉書記照應著,給我們申請到了補助,幫我們看上了病,還把種稻谷、砍毛竹木頭的橋給通好了……葉書記是個好人啊!”

走進蜂農謝元弟家時,在外忙活的謝元弟趕了回來。

“你們坐,我換件衣服就來。”謝元弟換好白襯衫,擰開院子里的水龍頭,掬起一捧水抹了把臉,打上肥皂洗干凈手后,又掬一捧水直接喝下肚:“這個水,甜,可以直接喝!”

初到黃碧村,葉茂禎對這里的水質印象深刻。“水管里流出黃泥巴,這樣的水怎么能讓鄉(xiāng)親們喝?!”他跋山涉水跑遍每一個臨近水源點,想盡一切辦法引水入村。日前公司正投入三十萬元、實施貧困村飲用水提升工程,將徹底告別黃泥水的歷史。

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農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行動(一革命、四行動),做好村民活動中心的“建管用”……

隨著一件件扶貧實事的逐一落地,葉茂禎的扶貧思路越來越寬、創(chuàng)意越來越多,干勁越來越滿。他所想所做的,也許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一定都是鄉(xiāng)親們關心的民生要事。

法:黨建扶貧移風易俗,“村民的思想工作越來越好做了”

作為共產黨員,葉茂禎始終堅持“時時以身作則、處處率先垂范,堅持公道處事、民主理事、按章辦事。”工作中葉茂禎特別注重處理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的關系,與他們團結共事、和諧相處,既敢于擔當負責,又不越權越位,注重發(fā)揮村“兩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潛能。

“這段路原本是泥路,有兩戶村民在這塊土地上存在糾紛,一直吵吵鬧鬧,甚至還動了手,所以都沒能鋪上水泥,直到葉書記來了以后,才解決了這個事兒。”村支部書記林巧蓮說。

上任伊始,葉茂禎便召集并帶領村“兩委”成員,對活動場所進行了全面打掃清理,協(xié)調資金對活動場所的院落進行了硬化;為大隊部會議室配備了辦公桌椅,制定完善了相關制度并張貼上墻,還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建起了幸福苑村民活動室。村民在茶余飯后到活動室打打球、下下棋、看看書、聊聊天,豐富了村民的業(yè)務文化生活。一個小小的活動室拉近了葉茂禎與村民的關系。

為了加強黨員干部學習,增強黨性觀念,葉書記還購買了學習工具和黨徽,發(fā)給了支部每一位黨員。派駐期間,認真執(zhí)行“三會一課”制度,定期組織召開支部黨員大會、組織生活會、黨員活動日活動等,每季度結合實際提前準備黨課內容,組織帶領黨員學習黨章和國家有關政策文件,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優(yōu)秀黨員的模范事跡和優(yōu)秀村的“一村一品”成功案例等,在認真落實規(guī)定動作的同時,還增加了“健康小課堂”環(huán)節(jié),頗受黨員們的歡迎。

通過宣傳、引領和努力,由一開始的找村干部商量事情變成了現(xiàn)在村“兩委”成員主動找葉茂禎溝通商量工作,明顯提升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大局觀念、政治熱情及責任擔當。

“與村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當然能得到擁護。捐贈樹苗,修建洗衣臺,群眾關切的基礎設施修建等,都是會議上討論出來的。再比如,村干部們要選舉,流程是否合法合規(guī),有哪些法律風險,村民們打架斗毆有哪些法律后果,這些都會進行教育。”林巧蓮說,“原來我們在村委開會,村民來了,直接推門進來,打斷會議,大聲說話,現(xiàn)在,他們碰到你開會,打個招呼就在旁邊辦事大廳等一下。”

理:理好思路做扶貧,“帶著鄉(xiāng)親發(fā)家致富”

“黃碧村雖然是個鄉(xiāng)村,但是也要有市場競爭的意識。如何競爭呢?競爭就要體現(xiàn)在‘特色’上,農村經濟體拼不了人才,拼不了資金,拼不了技術,但是可以拼在歷史文化特色上。”葉茂禎通過力邀本村在外就業(yè)的陶瓷研究愛好者陳雪芳,共同挖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口窯”的青白瓷文化,把黃碧村打造成“浦城縣全域旅游示范帶”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推動文創(chuàng)產業(yè)發(fā)展,并帶動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和農產品銷售。

水北街鎮(zhèn)黨委書記楊春雄豎起大拇指夸道:“葉書記來了這幾年,扶貧思路非常清晰,把整個黃碧村產業(yè)都帶動起來了,帶著鄉(xiāng)親們發(fā)家致富,很了不起呀!”

項目如何來?從風險評估、資源整合、質量控制到品牌建設,銷售推廣……每個環(huán)節(jié),葉茂禎都講得頭頭是道,很難看出他曾經是專攻通信技術的“理工男”。

“通過信息化手段,將農村經濟融入大都市消費生態(tài)圈是出路之一。”黃碧村土壤肥沃,適合種植煙葉、芋子等經濟作物,葉茂禎組織農戶養(yǎng)蜂、烤煙、種植芋子,通過網絡外銷出去,與大都市消費圈對接。“農村脫貧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孤立的問題,就要與城市的生態(tài)圈對接,融入到大的循環(huán)里才能真正帶領農村脫貧致富。要打破自給自足的模式,走產業(yè)化、生態(tài)化路子,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把農村的產業(yè)與大都市供應鏈對接。”

責:以責任擔當做好扶貧,“我對老婆孩子有愧疚”

“大年初二,我跟在他的身后,目送著那個穿著棗紅色夾克的背影,他終于回頭說了一句:回去吧,還要回去扶貧。我不敢開口,轉身的那一刻,眼淚滑落在臉頰上,他始終都沒忘記自己是第一書記,我的愛人。”無意間瞥見妻子朋友圈的一段話,讓葉茂禎的內疚之心涌上心頭,從內心感謝愛人的理解。因為愛人知道,黃碧村,是葉茂禎心中最為掛牽的地方。

對兒子,葉茂禎也是心存愧疚的。自打參加扶貧工作以來,葉茂禎幾乎每天都在一線奔波,偶爾周末回趟家。兒子才上二年級,正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時候,但是他都沒有教過孩子讀過一篇課文。

“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兒搬。”遇到困難時,葉茂禎總會想起這句話,他說,哪怕是一塊小小的磚,從毛坯到成型,都需要反復摔打、錘煉。經過烈火考驗,方能成為一塊真正有用的磚。

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扶貧一線的積極擔當與心理寫照。葉茂禎在駐村扶貧期間,始終把黨組織作為最堅強的依靠,把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首要突破口。葉茂禎說,基層黨組織是扶貧工作的戰(zhàn)斗堡壘,堡壘牢固了,扶貧工作才能更有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

按照“真情為民、統(tǒng)籌協(xié)調、平等協(xié)商、埋頭實干、模范帶頭”的思路,葉茂禎全面推動貧困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調動村干部扶貧攻堅積極性,創(chuàng)新構建互助互利的幫扶聯(lián)結機制,吸納村干部參與投資扶貧項目,著力培育脫貧致富帶頭人、服務民生新榜樣,“要把每一位黨員的心都攏到扶貧事業(yè)的主線上來,帶動鄉(xiāng)親們的力量,一起徹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

“我們村里的干部現(xiàn)在都是養(yǎng)蜂能手、種植專家。”葉茂禎說,在他的微信聊天群里,村里的干部和村民都在發(fā)各自的養(yǎng)殖心得和視頻,都在“各顯神通”。

晚風習習,坐在謝元弟承包養(yǎng)蜂的山頂,眺望著遠處的稻田。“等過段時間你們再來,這里的稻米都收割了,芋子也熟了,就更美了。”葉茂禎說。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龍靜怡】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