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本的免费,性色在线视频精品,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欧美高清免费精品国产自

首頁  >  新聞發(fā)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風采 > 正文
攜妻駐村扶貧忙 幫扶支教兩相依
——記中國電子派駐仁義村第一書記郁萬盛

文章來源:中國電子信息產(chǎn)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攜妻下西和,支教又幫扶。

晨聽強國音,暮錄主席語。

走遍仁義溝,訪盡貧困戶。

笑問哪里來,吾鄉(xiāng)安心處。

這首感人至深的詩是中國電子旗下長風科技派駐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十里鎮(zhèn)仁義村的第一書記郁萬盛,來到仁義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后所作。

守初心:提振致富信心

仁義村位于西和縣十里鎮(zhèn),地處偏遠,基礎(chǔ)設(shè)施落后,曾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全村231戶1086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7戶698人。自2015年長風科技派駐幫扶工作隊以來,仁義村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xiàn)在只要一走進仁義村,映入眼簾的便是白墻黛瓦的民居,古香古色的護欄,還有潺潺流淌的小河水。

“我是主動申請來幫扶的。”郁萬盛說道,自己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對農(nóng)村有著特殊感情,“通過公司這幾年的幫扶,我對這邊的情況也比較熟悉,想來這兒幫老鄉(xiāng)們解決一些問題。”

“仁義村要脫貧致富,首先要改變村里的干群關(guān)系!”郁萬盛說,“我們公司派干部入駐仁義村后,就從如何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著眼,從為民辦實事著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村里修路、修橋、修建小學……慢慢地,村民對我們的駐村干部越來越認可。”

郁萬盛帶領(lǐng)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積極配合水務(wù)部門,為全部農(nóng)戶實施了防凍軟管改造工程;積極協(xié)調(diào)配合有關(guān)部門開展人居環(huán)境整治工作,建設(shè)小花園、修建衛(wèi)生廁所、進行庭院硬化;走村串戶,摸情況、找問題,為群眾脫貧致富想辦法找路子……

擔使命:扎實駐村幫扶

長風科技在修建河堤和護欄等方面投入了專項資金,再加上國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村民們現(xiàn)在都搬進了新房子,拆掉了舊房子,美麗鄉(xiāng)村的雛形開始顯現(xiàn)。

“49歲的劉老三常年與其母親一起生活,性格比較孤僻,不喜與人交談。我們在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后,給他安排了一個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這樣既有了一定收入,也可以更好地照顧他的母親。”郁萬盛介紹道。

不僅如此,郁萬盛為了改變劉老三這種性格,開始時不時往他家里跑,陪他聊天。逐漸地,劉老三的自信心找了回來,并開始下大力氣修葺自己的屋院。

為了激勵劉老三保持這份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郁萬盛自掏腰包給劉老三家里買了一個取暖爐,劉老三母親激動地說:“郁書記啥都惦記著我,我最怕冷,天氣冷了老寒腿就犯病了,他知道后就給我買了一個爐子,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我從來不叫他郁書記或者郁隊長,我都叫哥,他對我就像對親人一樣,我心里非常感動。”談及郁萬盛,不善言辭的劉老三的眼圈紅了。

仁義村一社的村民王根須聽說郁萬盛要來家里,早早地站在路口等候。“要不是郁書記,我對生活早就不抱希望了。”王根須原來住在仁義村最偏遠的山上,從家走到村口至少要步行兩個小時。妻子患有癡呆癥,家中的母親年邁多病,再加上年初年幼的女兒不幸夭折,種種挫折讓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天抱著酒瓶子混日子。

郁萬盛了解到王根須的家庭情況后,經(jīng)常上門找他談心拉家常,又動員各方力量,幫助王根須搬到了離村委會不遠的地方,幫他蓋起了新房,搭起了牛棚支持他養(yǎng)牛發(fā)展產(chǎn)業(yè)。在大家的幫助下,王根須漸漸地從灰暗的日子里走出來,新家添置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日子也漸漸好起來了。“有郁書記給我加油鼓勁,有大家一起幫我,以后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王根須說。

郁萬盛表示,在自己來的這兩年多,他發(fā)現(xiàn)村民們的思想在與他的“嘮叨”中發(fā)生了不小的轉(zhuǎn)變。“其實我也是想通過反復(fù)的嘮叨,拉近與他們的關(guān)系,從而改變一些陳舊的觀念和思維。”郁萬盛說道, “現(xiàn)在大家臉上的笑容多了,最重要的一點是更自信了。”

別樣浪漫:你幫扶我支教

在開始申請駐村前,郁萬盛把駐村的想法告訴了妻子何潤花,本以為妻子會反對,可沒想到何潤花不但表示支持,還告訴郁萬盛也想去基層支教。“其實我也一直想下去支教,給農(nóng)村的孩子們上課,把城市里面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法教給他們,讓他們能和城里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正好老郁說他要駐村,我想這也是個機會,既可以方便我照顧他,也能實現(xiàn)我多年來的心愿。”何潤花說。

就這樣,郁萬盛帶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仁義村,兩個月后,妻子何潤花被分配到十里鎮(zhèn)初級中學擔任八年級數(shù)學老師。

為了方便教學,何潤花住在了學校安排的宿舍里。只有周末,何潤花才能到離學校并不是很遠的仁義村和郁萬盛見上一面,幫著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子。

“媳婦兒,跟你商量個事唄。你看咱們十里村有很多留守兒童,沒有人抓這些孩子的學習,把孩子們都跑野了。正好你周末過來,就順道給孩子們補補課,讓孩子們多學點知識。”在郁萬盛的“巧言勸說”下,何潤花又肩負起了十里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任務(wù)。

為了改變村民不重視教育的問題,郁萬盛便在周末帶著妻子入戶宣講教育的重要性,告訴家長們要多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仁義村村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輟學率顯著降低。更令夫妻倆欣喜的是,仁義村去年有13名學生順利考上了大學。

當下,仁義村已經(jīng)全面脫貧,對于村里接下來的發(fā)展,郁萬盛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打算,“如果需要,我想繼續(xù)留下來,幫老鄉(xiāng)們出點子、想法子。”郁萬盛說道。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

 

關(guān)閉窗口